各地高新区整合资源 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源地

 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清洁技术产业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能源产业,从无锡高新区的物联网产业到宝鸡高新区的新材料产业,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新医药产业到襄阳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国家高新区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不难发现,各个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拉开大幕。

  “国家高新区一定要有位置感,走好抢位、占位、定位三步棋。”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指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要按照科技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努力将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以及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历史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高新区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家高新区的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冲击之后,都会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布局。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地,国家高新区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源地。这不仅决定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经济坐标中的地位,也将影响国家高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19家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接近一半的国家高新区工业发展增速超过15%。国家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度和投资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的万元GDP能耗只有0.52吨,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光纤光缆和激光设备、无锡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材料、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等都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对于一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家高新区来说,新时期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的未来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肩负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有关专家表示。

  高新区在行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家高新区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这些都是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国家高新区产生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源地。

  记者了解到,自国务院2009年3月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在国家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中关村示范区在关键细分技术领域掌握和储备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准专利、技术方案和创新成果,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兴领域实现了高起点发展和率先应用,积极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球制高点,形成了密集创新和全面突破的发展态势,引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未来。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中关村示范区在非晶纳米晶、高温合金、稀土分离、污水资源化膜、电容器陶瓷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高性能膜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纳米、超导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中关村示范区在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引领全国发展,安全检测系统、轨道交通信号控制、航空航天总装、卫星电子系统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微电子集成封装、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安全系统、航空航天发动机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中关村示范区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定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认为,特别是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如果出台适当的政策、制定合理的规划,5年后能够在这些产业领域立足。赵红专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西安高新区必须培育拥有相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坚定不移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所作为,选择一批有特点、成长性好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要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找准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树立起西安高新区自己的旗帜。

  赵红专介绍说,近年来西安高新区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不断促进产业要素由“聚集”向“聚焦”转变。在产业布局上,确立了“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产业功能布局,建设了创业研发园、国际软件园、长安通信产业园、出口加工区B区等专业园区;在产业形态上,重点发展研发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在产业类别上,重点培育通信、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设备与能源技术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制药、创新型服务业等8个产业集群。

  绍兴高新区负责人表示,绍兴高新区充分发挥绍兴市产业、资本和文化优势,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为契机,以推动该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形成“以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信息为先导,以新材料为特色,以新能源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绍兴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表示,无锡高新区是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要素集聚度最高的园区之一,已形成代表国内较高水平的物联网“政、产、学、研、用”体系。由江苏省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由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电子学所、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安徽光机所7个研究所组成的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将成为国内物联网的研发集聚区;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感知气象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无锡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无锡物联网/传感网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无锡传感网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的中国传感网大学科技园将成为国内物联网产学研基地。

  长春市市长助理、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亚明表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长春高新区重点建设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创意与软件、动漫、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园区,并已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李尔公司投资建设的汽车电子工业园部分厂房已经竣工,李尔公司新组建的高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正在组织电动客车研发及样车制造;修正医药园、长生疫苗基地项目部分投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新能源产业园已奠基;长春卓群纳米公司铅酸电池再生活性剂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未来值得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国家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趋势。国家高新区是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实现国家目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其发展必须着眼于国家整体战略。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有必要、有义务率先走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道路。

  2011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20年来,国家高新区积蓄了相当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十二五”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新区应如何规划部署,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道路?

  事实上,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在集聚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只有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才能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我国要打造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之外,还要具有自主研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在这一新形势下,应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真正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科技部已经提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即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为此,2011年7月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确定新时期火炬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

  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将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吸引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不断强化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和人才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每年开展一批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经过3-5年的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若干国际先进型和国内领先型产业集群,培育20个以上年销售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以上年销售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地方建设100个以上年销售过200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支柱产业。

  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硕科表示,湘潭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承载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使命。“十二五”期间,湘潭高新区将从3个方面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利用“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湘潭高新区将充分听取具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意见,力争使园区规划既立足现有优势和自身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真正指导园区走出一条个性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税等政策扶持措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土地利用、财税、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帮助企业培育拓展市场。三是推进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努力将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表示,合肥高新区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机遇,集聚创新资源,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发展主动权,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合肥高新区将依托赛维LDK、阳光电源、晶澳、中建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千亿元光伏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10年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47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例近90%。近日,合肥高新区又出台了4项措施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也纷纷表示,将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东莞 松山湖高新区负责人表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努力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东莞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昆山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昆山高新区紧盯国际先进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大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吸引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项目,同时原有主导产业领域的企业也获得了创新发展。

  昆山高新区加速发展以模具为特色的精密机械、以太阳能和风能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以新型平板显示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注重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以及昆山发展显示技术的产业优势,在昆山建成国内首条OLED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昆山高新区模具产业2010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占全国市场规模的1/9;新能源产业2010年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实现了跨越和提升。与此同时,以机器人为特色的数字装备、以小核酸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逐渐显现。“十二五”末,昆山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将提升至45%。“届时,昆山高新区有信心成为昆山市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昆山高新区负责人表示。

  历史选择了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也肩负起了历史的重托。有关专家表示,国家高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既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