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退出要避免大起大落
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均出现大幅调整,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政策退出后前景不明朗的影响不容忽视。可以预见,今年各国经济刺激措施将逐步退出,如果不能掌握好时机,无法做到有序退出,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剧烈波动,这种风险不可不防。
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备受全球关注。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建议中国应采取逐渐退出的方式,以免“对经济带来不利因素。”
所谓逐步退出,应该是在掌握好时机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现有序的退出。退出时机确实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如果退出过早,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如果退出过迟,则很可能造成过热,经济被迫要“硬着陆”。
退出的方式也非常重要,也容易被忽视。我国的房地产刺激措施退出就是个例子。去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手,为“保八”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也积聚了新风险:去年过度透支对房地产的购买力,增加了今年房价的下行压力。房价一旦大幅下降,极易造成经济硬着陆。从过去一年情况看,房地产调控的确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直到去年12月份鼓励购房政策即将到期之际,对于是终止还是继续执行,仍然没有明确说法。这导致了去年年底房地产交易量大增,今年年初房地产成交量则锐减;交易量的暴增暴跌无疑与政策不明有关。
在经济正常时,经济周期比较长,宽松和紧缩政策交替相距时间也较长;而在经济危机中,宽松和紧缩之间的时间缩短。但是过分频密的宽松和紧缩交替必然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在危机发生之后,出台政策集中且力度大是迫不得已;而随着经济复苏,如果经济刺激政策还是集中退出,很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不仅有条件,而且也必须按照经济规律采取逐步紧缩措施。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不仅要掌握好退出的时机,也要让退出方式更加有序,特别是要避免刺激措施骤然转向。
在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方面,我国仍然很大程度依靠数量工具和行政手段,目前仍然可以并且必须依赖这些手段。例如,可以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劝谕乃至直接对商业银行下达控制信贷规模的指令。笔者认为,全面加息冲击巨大,当前提高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优惠等措施可能更加有针对性。央行也可以根据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更好地掌握好加息的时机。
在危机中我国还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继续实行还是具备条件之后就逐渐取消,都应该尽早有个说法,以免传言或谣言满天飞。对此,应该制订相互协调的退出计划,同时增加透明度,避免出其不意的集中退出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心理和实质冲击。
可以预见,很大一部分经济刺激措施将会在今年退出,尽量做到有序退出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导致市场大起大落。此外,还应该积极采取新的替代措施,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复苏的“接力”,以“硬着陆”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