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今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
13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重点项目》,共安排8大类45项任务,既突出了作为关键环节的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也明确了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转移对接等3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重点任务包括:有序有效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大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力度;加强产业转移和对接协作;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内生动力;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等。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过程中,2014年北京主要是控增量,制定了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关;2015年主要是加大控的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同步启动存量疏解,先行推进了一批疏解示范项目。
“在近两年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大量疏解项目已经启动,这些项目都继续列入2016年重点项目,同时增加了新任务。”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海臣说,为确保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必须在项目推进上取得更多突破,特别是在体制机制上推动更大改革创新。
目前,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的推力和津冀两地的拉力正在汇聚形成强大的合力,今年将突出“三个聚焦”,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在聚焦重点区域方面,北京东城区研究提出故宫周边地区业态疏解转型升级的意见;西城区研究提出动物园地区统筹疏解治理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朝阳区研究提出“一绿”范围内6个乡区域统筹治理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海淀区研究提出中关村大街整治及锦绣大地批发市场疏解升级的意见;丰台区研究提出南苑地区统筹疏解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在聚焦重点平台方面,北京市域内研究制定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意见,管住并用好腾退空间,防止功能疏解之后人口再聚集;北京市域外会同天津、河北研究制定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规划建设意见,引导企业精准对接,精准疏解,实现由多方互动向集中承接转变。
在聚焦重点政策方面,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配套政策;调整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涉及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建立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
在3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北京市在2016年也安排了多项具体工作。其中,在交通方面,制定出台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加快治理交通拥堵。加强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京张铁路、京唐城际、京台高速等一批铁路和公路项目建设,同时加快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
在生态环保方面,全面落实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压减燃煤工作方案,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继续支持实施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研究推进一批环首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在产业方面,集中推动构建“4+N”产业合作平台,抓好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以对口帮扶为重点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推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落地,加快张北云计算基地、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合作园区建设。
“在三个重点领域突破工作推进上,我们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积极给予倾斜,破解项目瓶颈制约,力争尽快取得看得见的效果。”王海臣说。
此外,三地还将完善跨界河流水环境管理会商机制,联合编制重点流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联合开发应急指挥会商平台;制定实施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形成若干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区域性改革创新平台;推进密云、延庆、怀柔与河北张家口、承德共建“3+2”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力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